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学研究 > 详细内容
浅谈我校数控机电专业实习操作课中推行的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
发布时间:2009/6/7  阅读次数:1516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  

技工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

——浅谈我校数控机电专业实习操作课中推行的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

马振洪

[摘要]   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是技校的“立校之本”,实习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。由于以往我校在数控机电专业实习教学中采取大班放羊似的“一刀切”的教学模式,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,近几年来我校试行的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对于激发技校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技校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[关键词]   技校实习 小班化分组教学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

 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,技术的不断进步,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:除了具备掌握扎实的技能之外,还必须具有能够自主学习,自主思考,自主创新以及一定交际的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。如果实训课中采用传统的班级规模(50-70/班),以车工实习为例,7-8个人围着1台车床,19节车工实习课,1节课按45分钟算,每位同学1周的实习时间不足1小时。一学期的实习时间不足20个小时。而学生要掌握一个基本操作“车外圆”所需的课时数至少6节,学生在校两年的时间,车工实习仅仅2个学期,学生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,确实值得我们思考。再加上技校生文化基础薄弱,自控能力差,实习装备较少,师资力量不足,实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。

技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“工厂”。它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犹如一个企业的 “产品”,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,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,那这个企业就面临着危机。同理,技校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,技校也就面临着危机。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,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,我校试行了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模式。几年的实践证明,“小班化分组教学模式”既符合实习课本身的特点,也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。

二、理论依据

  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,较传统的班级规模的教学模式,并不仅仅是教学规模的减小,它是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,以真正提高每位技校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宗旨,以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学习观,自主创新的能力为目标,最终使每位技校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。我校实行“小班化分层教育”模式,其理论依据如下:

  1)技校生自身的特点

  a) 技校生不同于普高类的学生,他们是初中的差生,文化基础薄弱,自控能力差,在学习上普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;要让每个学生的技能都得到提高,必须采取“教师帮助,学生互助,本人自助”的教学机制,这种机制适合在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模式中运行。

b) 一部分技校生他们思维活跃,动手能力强,他们在实习操作中很快崭露头角,是技校生中的佼佼者,但是以往的“一刀切” 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,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实行小班化分组教学,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,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。让操作能力强的优秀学“吃得好”、操作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“吃得饱”、操作能力弱的后进学生“吃得了”。

  2)实训课的特点

  技校的实训课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前提,以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,扎实学生的技术基本功为基础,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目标。比如学生进行“车削梯螺纹”的练习时,由于动作难度很大,学生必须做到“眼疾手快”,老师在巡回指导或对于一些同学个别辅导时,要做到“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”发现异常情况,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人身和设备事故,防患于未然。但是以往实习课人数较多(50-70/班),再加上学生自控能力较差,实习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、学生的安全防范已经很吃力,所以实习课以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只能是“纸上谈兵”。

  三、操作过程

  我校以往的传统规模班级的教学模式,教学步骤为单科独进、分科教学、分阶段实习、单科结业,明显地表现出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上的脱节,也影响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与提高。而我校在"小班化分组"教学实践中,采取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,循环往复,滚动式前进和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步骤。在教学过程中,形成了小模块、大模块反复进行的运转过程。以现在的机电专业为例:机电专业设置有钳工、车工、数控、维修电工等4个工种,备有4个专业实习车间。每个班由于人数较多,鉴于以往大班上实习课纪律混乱,“放羊”似的教学,我校采取小班授课,一个班分4个小班,即4个工种,各个工种有10-15个人,每个工种根据机床的数量及“差优搭配”原则分为4~5个小组。所谓小模块,是指教学中,对某一工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,涉及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必须由理论再到实践,按教师理论授课、示范操作、巡回指导、学生考核,学生自评、教师总结评价这六个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,将实训课教学内容“模块化”,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控制在1周左右,即用9节课来完成这个"模块化"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。在这个小模块中,“掌握”是最基本的要求。所谓大模块,就是在每一大模块共4个小模块(即车工,钳工,数控,维修电工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)完成之后,进入下一步的教与学,又是从一个工种开始,将4个工种全部轮换一遍。下一轮与上一轮形式相同,但有质的区别。理论要求相应更深,技能要求相应更高。就这样,由小模块到大模块,再回过头来由小模块到大模块,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,螺旋式上升,逐步提高技能培养层次,最终达到教学计划中设定的程度。

  在具体的每个小班的实习教学过程中,为了充分挖掘小班的潜力,更好的发挥其优势(有效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指导,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)来实践新的教学内容,本人将自己在"数控车小班化分组"教学过程中,所做的积极的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如下:

  1)注重教学内容的“趣味性”,和教学形式的“多样性”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;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在备课时,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,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,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趣味化。我们在数控车实习时,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,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,曾加工过陀螺,奶嘴,烟灰缸、酒杯等工件;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,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加工"四轮小车",这些实用性很强且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,使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,同时这个过程考察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。

  另外,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可以起到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。数控车与普通车床相比,最明显的就是加工圆弧表面很简单。好多学生第一次进入数控实习室看到展示台上往届学生加工出的"圆球"就很感兴趣,在学习G02G03G84圆弧指令以后,学生就问我可不可以加工小球,我说当然可以。在讲述完指令格式及注意事项之后,我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如何加工。小组学习的模式是“提出学习任务----启发独立思考----导入讨论----提出加工方案----加工----师生评价----深入学习。”在讨论的过程中,各个小组成员交流争辩,气氛相当热烈。在加工的过程中,有的小组成功了,有的小组失败了。利用这次机会,我给学生提出了1个问题: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?。大家畅所欲言,“我知道了普通的外圆车刀不能加工整圆” “我终于弄懂了G84……

  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,与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相得益彰,使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,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,增强了群体意识和团体合作意识,这是社会中相当重要的素质。教学是一门艺术,不经意的组合就会迸发出光彩夺目的“火花”。

  2)组织教学,引进评价机制,推进目标化教学;

  在组织教学中,首先把本次课的实习内容,目的,意义向学生交代清楚,使他们在实习教学中心中有数,加强学生的目标意识,进而能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。在数控实习课上,每节课我都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本节课所要求的工件的加工。根据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,对刀的熟练程度,以及完成工件尺寸的准确性给学生打分。对于不能完成的学生,视实际情况,督促其完成。对于做的好的学生即时的给予表扬,肯定其成绩,并向学生出示最好的工件。一定不能让学生有“做和不做一个样,做好做坏一个样,做多做少一个样”的思想。实践证明,富有层次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能力座标,能力强的孩子在评价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心、成功感,暂时落后的孩子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。总而言之从教学到检测,从作业到批改分层实施,让“尖子生吃好,中等生吃饱,后进生吃了”,使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.,保证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进步,增强学生的自律性,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。

  3)实行分层教学,引进竞争机制,以赛促学;

 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、教育影响、主观努力程度和教育基础的不同,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间在学习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,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各得其所,必须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,尊重差异,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要求,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,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--这就是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,实践注明这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。在数控车“小班化分组”实习教学中,对于不同的学生,其要求是不一样的。分层教学的实施是隐性的。对于很快能掌握操作技能技巧,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个别重点指导和培养,使他们能够“吃得饱”,成为技术上的尖子,并树立典型,“以点带面”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。同时选拔技能操作优秀的学生参加县市技能节,省技能大赛,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对于技能操作差的学生,要经常的给予个别指导,学生之间开展“优帮差,强帮弱”的活动,提倡小组之间互相竞争,每个人都给自己找一个学习对手,整个班里面形成"比学赶帮"的学习气氛。

  4)教师应树立新的“教师观”,不能“坐山吃空”;

  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旦形成,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质疑,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以及动手实践,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。学生在实习训练中遇到的问题,经常是老师没遇到的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观念,师生都树立"师不必不如弟子,弟子不必不如师"的思想。如何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,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,而且有必要对自己的技能操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,不断的为自己充电。在我校有许多曾经从事一线生产的老师傅,作为青年教师,我们应多向他们学习,提高自己的实习技能水平。时刻记住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必须有一桶水”,使自己的专业学识水平从经验型、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、乐教创新型教师的方向转化,只有这样,才能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,让无形的威信力量代替简单的说教,乃至责骂,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爱戴,从而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应。

  四、结果分析

  小班化分组教学,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、应用能力以及合作精神、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:

  1)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更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显著提高;

  2)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使学生的自卑感消失。无论在哪儿,只要有人问到你在哪儿上学,我们的学生会自信的说我是一名技校生。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;

  3)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,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,具有集体竞争和集体荣誉感等社会意识,学校里违纪现象少了,整个校园呈现一种新的精神风貌;

  4)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能普遍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。近年来,我校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,我校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。我校的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  但是,在试行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  1)由于小组的建立,学生们的沟通机会多了,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,因此聊天的机会多了,久而久之会影响学习。

  2)小组模式下一些学习资源得到了共享,这就造就一部分学生的惰性思维,懒得自己再动脑筋,不利于学生的思考。竞争机制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要求,但是也往往造就成员之间的矛盾,影响合作学习。

  3) “小班化分组”教学模式无疑需要更多的教学人员和更多的实习设备,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还不成熟的中等职业教育,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地区,教育经费的投入、师资及设备的投入等等都面临很大的困难。

  总之,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刚刚崭露头角,它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“教与学”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人数的减少,而是一种教育形态的改变。“小班化分组教学”的春风已吹入我们的课堂,就让我们共同去探索它,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增光添彩!

  [参考资料]

  [1]《 技校实习》 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;

  [2]《机械工人》20072期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系列期刊;

[3]《中等职业教育》20065期 浙江教育出版社。
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1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滨州市技术学院实训中心版权所有  地址: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十二路859号

2009-6-8  备案/许可证号:鲁ICP备09032845号